有哲人說,時光永駐,而流逝的是我們。青蔥歲月離我遠去,轉眼我已過而立之年。我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,成為頭發斑白,皺紋叢生的老年人。這些年,也不停地聽到,小時候認識的那些村里的老人去世的消息。至于我慈愛的奶奶,早在十年前忍受著中風的痛苦而去世。死亡,對于年輕人似乎是遙遠的事情,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才逐漸發現,死亡是如此切近,生命是如此脆弱,對于死亡的恐懼更是暗中滋長。有一回,在醫院體檢驗血,大概是暈血的緣故,毫無征兆地忽然暈倒了,頭重重地磕到地上。回想起來,這次昏迷大概與瀕死體驗相接近吧,區別只是昏迷后又醒過來了。這又讓我想起了多年前,我的一個表哥,年輕有為,在仕途正健之際因為勞累過度,突發心臟驟停而去世。眾人無不惋惜,這一變故更令我的姑媽痛不欲生,多年都心情郁郁,難以走出陰影。而在去年的9月,我也經歷了一次突然的變故。
某天,在我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,忽然接到了110的電話。我一度以為是詐騙電話,而民警通知我,我的母親病危,在醫院搶救,讓我趕快帶錢趕到醫院。我的母親一向體質很好,幾乎從來不生病,怎么會病危呢。我抱著幾分懷疑,幾分焦慮,趕到醫院,民警跟我確認后,我看到在急診室中搶救的母親,她呼吸困難,口吐血沫,醫生說她是突發心臟病,伴隨肺部積血,情況十分危急。我頓時陷入了茫然與恐懼。醫生說仍有生命危險,需要轉三甲醫院,于是我第一次乘坐救護車,陪同病重的母親趕往嘉定的某醫院,但是接診的醫生看了以后搖頭說,我母親病重,沒有相關設備,并拒絕接收。接著我們又輾轉市區醫院,母親命懸一線,轉院過程的坎坷讓我更加焦慮,甚至絕望。在市區醫院的急診室里,我陪伴母親度過了一整夜。急診室里十分擁擠,各種聲音嘈雜交織,設備的報警聲、病人的呻吟聲、交談聲、罵聲……母親神志還是清晰的,她的眼淚無聲地流下來。我不斷地鼓勵她,讓她安心休養,而自己卻十分忐忑,憂慮重重。CT結果出來了,急診室的主治醫生說,你母親沒救了,肺部已經全壞了。對于這樣的結果,我既難以接受,也懷疑醫生的診斷。緊接著,醫生要求轉重癥監護室,并讓我簽了一大疊同意書或知情書,然后,母親就被推進重癥監護室,而家人一律不得入內。我和父親只能坐在走廊外,在那一刻,我恍惚覺得有這樣一種危機感:我的母親或許就要與我們永遠分開了。母親是個忠厚質樸的人,她總是任勞任怨,為我們付出。而我卻經常對她發脾氣,時常抱怨她沒帶好孩子,菜沒燒好等等。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卻很少關心母親,沒有多陪伴她,和她聊家常,給她表心意。同時,我也真切感受到了生命面對自然規律的無力。面對死亡的宿命,生命的意義又在何處?李開復曾以親身體驗,書寫了一部《向死而生》,闡述了他的死亡哲學:健康無價,學會感恩與愛。我無數遍地為母親祈禱的時候,更下定決心:如果萬幸——我的母親能夠康復,我必定倍加感恩,倍加愛惜,多加陪伴與呵護她。
也許是命運之神的垂顧,住院后一周,我的母親奇跡般地康復了。而專家的多次會診,先后認為是肺部感染、左心衰和膿毒血癥,但如此快的恢復,他們都對母親的病因感到疑惑。隨后還進行了心臟造影等檢查,都沒有得出明確結論。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病例,醫生還作為教學案例進行了現場教學。在國慶節之前,母親順利出院了。
這次非凡的事件,母親經歷了生死,而我也前所未有地體驗到了內心的跌宕起伏,如果說,有什么體會,那就是對自然多一點敬畏,對生命多一點珍惜,對死亡多一點理解,對親人多一點感恩。
向死而生,感恩親人
2016-02-27 08:56:42
相關資訊
閱讀排行
- 1 著名滬劇演員——諸惠琴
- 2 購墓須知
- 3 購墓所需材料
- 4 感恩---生命的真諦
- 5 愛的傳遞
- 6 清明 緬懷革命先烈
- 7 我想握住你的手
- 8 民政局關于公墓出售壽穴的規定
- 9 回家
- 10 口哨里的感恩情